广袤的“沙戈荒”地区,在“十五五”期间,将成为国家清洁能源转型的主阵地。近期,国家“十五五”规划出台,将“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初步建成,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列入主要目标。对此发改委进一步指出,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更大力度发展非化石能源,加快西北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在大政方针指引下,“十五五”“沙戈荒”开发怎么干?如何符合政策要求,引领大基地建设潮流?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太阳能研究所所长、教授沈文忠,华能清能院光伏技术部主任赵东明,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新能源科研专责胡意新,五环绿能(北京)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工程设计经理陈石亮,晶澳科技产品与解决方案研发中心产品负责人共同参与了一场深度研讨,立足各自领域剖析“沙戈荒”热土蕴藏的机遇与挑战。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从一套粗放标准到场景精准定制、从单一光伏发电到结合非电能源,从修复成本负担到生态价值增量,这三大转变将成为“十五五”期间“沙戈荒”能源开发的下一站。
为什么要从一套粗放标准到场景精准定制
当前“沙戈荒”项目的招标与产品评价体系,仍普遍沿用基于理想环境诞生的统一标准,这已成为制约项目质量与效益提升的瓶颈。赵东明指出,现有招标体系并不按场景区分组件类型,而现存标准多基于实验室环境下的测试与认证,难以真实反映极端工况下的产品表现。他提出,推动场景化落地需从三方面着手:制定针对性的招标标准、建立可靠的现场数据溯源机制、构建开放的光伏技术服务平台,联合产学研各方共同完善产品评价体系。
沈文忠从技术演进角度肯定了场景化定制的可行性。他强调,中国光伏产业历经二十余年发展,已在电池与组件技术工艺上具备深厚积累,完全有能力为“沙戈荒”等特殊环境输出定制化解决方案。他形象地比喻道:“过去我们讲究吃饱穿暖,现在讲究菜系、穿着适宜不同场合——光伏同样如此,场景化是行业成熟的标志”。针对“沙戈荒”地区的高紫外、高载荷、强沙尘与大温差等特点,行业已具备从电池抗紫外、钢边框应用、到玻璃自清洁等全链条技术响应能力。
赵东明进一步从质量管控层面指出,低价竞争与标准滞后已导致组件在项目应用中出现诸多质量问题。他强调,发电企业正从“低价竞标”转向“综合评标”,并积极推动加严测试、新认证标准与黑名单制度,以构建更贴近实际工况的评价体系。他呼吁建立差异化标准,以科学验证不同技术路线与产品在不同环境下的真实性能。
作为制造企业代表,晶澳产品负责人分享了晶澳科技在场景化实践中的路径与方法。他指出,简单对标准产品做“性能加法”并不可取,市场无法接受其成本,真正出路在于“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场景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性能增减。以“沙戈荒”场景为例,晶澳推出的“漠蓝”组件集成自清洁玻璃、高强度钢边框与低温度系数等特性,精准应对风沙、高温与高载荷挑战。背后支撑这一能力的,是晶澳构建的地理气候数据库、基于IEC标准的加严测试体系,以及从大量项目实践中提炼的客户痛点与可靠性研究成果。
来自设计单位的陈石亮与胡意新从使用端肯定了场景化产品的价值。他们指出,“漠蓝”组件在转换效率、抗风压能力和自清洁功能等方面的针对性设计,直击“沙戈荒”项目在发电增益、安全可靠与运维成本等方面的核心诉求,为项目推进提供了更优选择。
为什么要从单一光伏发电到结合非电能源
“十五五”规划强调“坚持风光水核等多能并举,统筹就地消纳和外送,促进清洁能源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仅关注发电本身已不足以把握“沙戈荒”的全部战略价值。将绿色电力转化为绿色燃料、绿色原料,即“非电能源”,是破解消纳难题、开辟全新市场、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路径。
沈文忠切中了当前发展的核心矛盾:“现在消纳是主要问题。在‘十五五’中一定要重点解决”。他指出了明确的破局方向:“国家能源组成中,电力能源只占30%,剩下70%是非电能源。光伏与非电能源的结合,如光伏制氢、制氨、制醇等,是至关重要的方向”。“沙戈荒”地区因其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太阳能资源,成为绿氢等二次能源生产的理想之地。
赵东明从发电企业视角认同了这一趋势:“‘沙戈荒’基地的消纳,除了外送,一种重要方式就是就地转化,如光伏制氢、制氨、制醇”。这不仅解决了绿电消纳问题,更孕育了一个巨大的新兴产业。
胡意新更引用权威署名文章指出,要“系统谋划‘十五五’时期‘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规划布局,在新能源资源富集地区,结合‘沙戈荒’新能源等大基地规划建设,加强绿氢制输储用一体化发展布局,并重点向绿氢冶金、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绿色航煤等方向延伸绿电制氢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新能源产业新增长点”。这意味着,“沙戈荒”基地将从单一的绿电产出,增扩更多价值。
这一深刻转变,甚至反过来重塑了对光伏产品价值的定义。晶澳产品负责人提出了一个前瞻性的观点:“以前光伏技术提升就是在理想情况下不断提升功率效率,但这和当前电价的曲线已经不吻合了”。他解释,中午光伏满发时段的电价正在变低,而早晚时段的电价反而更高。“因此,产品端需要针对性设计,比如增强弱光性能,提升早晚的发电能力,让逆变器启动更早。这才是适配价值曲线、提升项目收益的正确创新方向”。
为什么要转变生态修复是负担的观念
“十五五”规划明确提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这在“沙戈荒”大基地建设中具有特殊意义。长期以来,生态修复都被视为项目的成本负担,但此种观念应该开始转变——光伏与生态修复可以实现双赢,甚至创造超越发电的额外价值。
赵东明表示:“我们在陕西月亮湾建设光伏电站后,由于组件遮挡显著降低了地表蒸发量,场站内植被自然恢复速度超出预期,甚至出现了草木茂盛到需要防范火灾的景象”。在甘肃嘉峪关的实证数据更加有力——梭梭、沙柳等固沙植物的成活率高达90%以上,远高于自然修复的效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光伏所发的电为生态修复提供了全新的技术路径。赵东明指出,在新疆等苦咸水丰富的地区,“利用光伏电力进行苦咸水淡化,成本大幅降低,这不仅解决了植被灌溉问题,经过进一步处理甚至可作为饮用水”。
陈石亮从理念层面提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我们要彻底转变观念——生态修复不是纯成本投入”。他分享了内蒙古的实践案例:“通过‘光伏+牧草'或‘光伏+中草药'模式,既实现了固沙效果,又产生了经济收益。未来还可以搭建光伏制氢—制氨—制肥料—培育植被的完整循环系统,这将有效使绿色电力转化为生态修复的驱动力,形成‘发电收益+生态收益+农业收益’的多重价值体系”。
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特点,赵东明强调了差异化修复的重要性。他特别提到西藏地区的特殊性:“土壤层非常薄,一旦破坏修复时间极长,而且需要防止外来物种入侵”。这要求企业在开发前必须进行充分的生态调研,制定科学的修复方案。
从单纯的光伏发电,到与生态修复深度融合,“沙戈荒”项目正在重新定义自身的价值边界。光伏电站不再是单纯的能源设施,而是成为生态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
面对“十五五”新征程,“沙戈荒”光伏开发正迎来从技术理念到商业模式的全面升级。通过推动场景化定制、深化非电能源转化、创新生态修复模式,这片广袤土地正在展现其作为清洁能源主阵地的巨大潜力。